6月11日,贵州省毕节市“4名留守儿童疑似在家中喝农药自杀”经媒体,引起社会轩然大波,使人们不禁愕然:吃不起饭而自杀?父母外出务工无法给予孩子低生活保障?
这些只是外界的猜测,据媒体现场,房屋内有两编织袋的腊肉、玉米,晚饭不仅有饭还有汤、菜。另据村支书介绍,孩子的父亲今年4月还寄来700元钱,警察现场发现还有结余3500元。即便4个孩子的物质生活穷困,但还不至于饿死。
这四个孩子大的14岁,小的只有5岁,别人家同年龄段孩子此时还在向父母撒娇,在家里是衣来伸手、饭来张口。而他们的父亲在哪里?母亲在哪里?被生活所迫,过早地承担生命不可承担的负重。应该说,是心理的绝望这根后稻草压死4个弱小的孩子,家中喝农药终结生命。他们或许缺少的不是维持生存的吃喝,渴望的是父母基本的关爱和照拂,需要家人的一束温暖光芒播散内心的迷雾。
从心理学角度,一个儿童如果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,那么他们将无法建立对世界的安全感,也难以培养对社会和他人的亲和与亲密,他们将变得疏离、孤寂,对他人、社会、世界的疏离。
当留守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忍受与父母分离,同时爷爷奶奶隔辈人无法给予他们替代的爱,渐渐缺乏安全感。成年后,他们倾向更少亲近他人、亲近社会,保留更多的是不信任和敌意。当他们面对挫折、失败时,父母亲的人不在身边,内心的无助和沮丧无处诉说,哪怕是一句温暖的鼓励、一个关爱的眼神、一顿香浓的饭菜……都可以扫除留守儿童的孤独、寂寞。
“我想有个家,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。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,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。谁不会想要家,可是就有人没有它,脸上流著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受伤后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单的孤单的寻找我的家。”歌词的意境也许就是还在等待、渴望被爱的留守儿童真实吐露吧。
他们缺的不是物质需求,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家。一个夜半有人为他们盖起被子、门前有人为他们点亮一盏灯、餐桌有人为他们做好可口饭菜、书房有人陪他们熬夜写作业……他们说:我想有个家,希望每天清晨看到的是父母和温暖的阳光。这不仅仅是几平方的空间,几张床、几把沙发椅,更多的是在这里度过的岁月,是陪伴他们爱的人。每个家的故事都不一样,但一定都是一样精彩与温暖。
天地和家装致力于为每个想家、爱家、恋家的人打造属于他们故事的家,愿意携手普天父母,还中国5000万的留守儿童一个完整满意的“家”!